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3 月
29
星期五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热点新闻 -> 国内新闻
送北斗腾飞——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助力北斗卫星全球组网
时间:2020/6/30 9:31:58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12770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昌6月23日电 题:送北斗腾飞——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助力北斗卫星全球组网
  (新华社记者 胡喆)6月23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值仲夏,轻虫细吟。随着发射指令的发出,山谷中火箭拔地而起,直奔寰宇。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所在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完成了北斗导航工程的全部发射任务。
  用自主创新解决复杂问题:让火箭飞得更远
  作为全球唯一由3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对执行其发射任务的火箭要求非常高,适应能力强、服务轨道面多的特点使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脱颖而出。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也被称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个型号,此次执行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三号乙,已成功执行22次北斗发射任务,是发射北斗卫星的主力火箭。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的创新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研制团队为了满足北斗组网的不同阶段要求,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以期更好地完成好北斗导航工程的发射任务。”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杰说。
  据姜杰回忆,当年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接到北斗发射任务时,仅具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能力。为满足北斗建设需求,研制团队开展了以北斗导航工程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中圆轨道等轨道设计技术为代表的攻关研制,用东南射向进行轨道设计,同时满足了工程对火箭运载能力和卫星轨道部署的双向需求。
  “自主创新是决定航天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根本出路。在以北斗导航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引下,火箭研制团队将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抓手,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说。
  用创新理念批产火箭:让火箭飞得更快
  面对北斗三号卫星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如何又好又快地造火箭,是研制团队的重点。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研制队伍为适应高密度发射北斗导航卫星,形成了一套适应组批生产、高密度发射的研制生产管理模式,满足了北斗导航工程的需求和火箭发展需求。
  过去火箭的生产需要单件定制,根据任务的需求,每次任务研制一发火箭。按照北斗导航工程的发射要求,火箭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高密度任务的需求。因此,研制队伍提出了组批生产这种满足高密度发射任务的生产模式,就是通过模块化、通用化的方式来设计生产火箭。
  岑拯介绍,自2017年底开始,北斗全球组网进入“快车道”,尤其是在2018年7月10日至2018年11月19日的133天中,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7次发射,成功将1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平均一次火箭发射仅间隔19天,创造了北斗组网高密度发射纪录。”
  “未来几年,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任务量的增加,火箭产能将成为关注焦点,为确保后续任务的正常开展,我们提前策划了运载火箭‘新百发工程’跨代组批投产工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说。
  无数航天人默默执守:让火箭飞得更稳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作为北斗的“专列”,在研制过程中既要稳定技术状态,控制更改的影响范围,又要不断创新改进,提高火箭的适应力和可靠性,这一度被认为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挑战。
  为了兼得“鱼与熊掌”,项目负责人胡炜带领当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总体设计团队,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攻克了一系列研制难题。
  在火箭成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航天人默默执守在航天事业的岗位上,没有惊世之举,没有荣誉等身。
  陈燕光,曾任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2012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54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最放不下的还是工作。2012年7月5日一早,他的一位同事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改造电缆生产进度怎么样了?”同事十分惊喜,看完以为陈燕光手术很成功,又能关心工程进度了。
  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条短信是他生前发出的最后的信息之一。
  陈燕光离去的第二年,长征三号乙火箭托举着第14颗、15颗北斗导航卫星腾空而起,发射圆满成功,他和同事负责的科研任务得到验证,填补了技术空白。发射效果,正如他生前无数次设想的那样。
  “建设航天强国,需要勇攀高峰的科学追求,需要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十几年如一日,以赤诚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他们用成功践行了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航天强国建设的新篇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说。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