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26
星期五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质量认证 -> 认证热点
该对“认证”好好认证了
时间:2008/5/30 9:23:07 作者:王立嘉 刘红艳 浏览次数:3869 文章来源:市场报

 

 

  “欧典”和“全国牙防组”事件让公众对认证的信任降到冰点。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至今仍充斥着“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轻工业认证”、“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等各种五花八门的认证—— 一个假称“德国百年企业”的欧德装饰材料公司,居然连续3次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许可使用“3·15”标志;一个并不具有认证资格的全国牙防组,却为诸多口腔保健产品戳上了认证标志。随着欧典地板和全国牙防组事件的曝光,让“认证”这个一直与“权威”相联系的词语丧失了消费者对它的信赖,而谁来管管业已泛滥成灾的“认证”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名“中华”、号“全国”

  认证曝光戳破谁的虎皮

  “现在买东西真是个难题!小摊小店小牌子的东西肯定是不敢买了,可就算是多花钱去大商场买大品牌就能让人放心吗?”消费者刘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我原来挺信赖那些标有权威机构认证字样的商品,觉得他们是经过严格把关的,可现在连以维护消费者为己任的“3·15”的标志都出了问题,让人真的不知道还能相信谁?”

  看着货架上那些经过各种认证的商品,对其是否名副其实表示怀疑的消费者并非刘女士一人。调查显示,“欧典事件”后,消费者购买商品遇到“3·15”标志时对其不再信任的达到61%,甚至引发了公众对“认证”业的普遍怀疑。

  认证的原本目的是对企业的生产进行规范,让企业拥有提供合格产品的工厂保证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现实中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认证证书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却很值得考量。

  曾3次获准使用“3·15”认证标志、可连续使用6年直至2007年8月1日的知名品牌“欧典”,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国产货。所谓“源自德国”的说法不过是企业自编的美丽谎言。正是在权威认证这层华丽外衣的保护下,“欧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节节攀升,以至曾卖出过3888元/平方米的天价。

  而15年以来曾为9种牙膏、牙刷、口香糖等口腔保健用品做认证的全国牙防组,不久前也遇到了自己身份认证的麻烦。3月21日,全国牙防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张博学终于承认,全国牙防组的认证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法定认证不是一回事,牙防组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认证资格,其认证不是权威认证。但就是这个既不是政府机构,又没在民政部注册,且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民间机构,在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认证后,就被企业以类似“经过全国牙防组、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等机构‘权威认证’”的广告作得铺天盖地。而一只成本大约在0.48元左右的牙膏,一经“认证”则身价陡增,单支卖到几元乃至十几元钱。“认证”成了商家忽悠消费者的一种有效手段。[NextPage]

  买家认、商家爱

  认证是花钱可得的定心丸

  “我每次到商场购物时只要看见销售商那贴有认证的标志我就会不自觉地往那走,总觉得买这样的东西我会买得舒心,家里人用着也更放心。”一位正在北京国美电器商场挑选家用电器的消费者这样告诉记者。随着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各色各样的商品都涌入了市场,消费者选择的机会多了,选择的标准也高了,在满足生活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计划经济下消费者对类似认证机构一类组织信任度的延续,打上“认证”标牌的商品具有一定的认知诱惑。于是,企业想通过认证来提高产品的认知度,而一些机构则企图通过认证来敛钱,这样,认证市场就应运而生。

  记者采访时发现,各大商家几乎都把质量认证书放在店堂内最醒目的位置,仔细一看才发现认证机构五花八门,如有“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轻工业认证”、“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等认证证书。而认证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中国环境保护产品”,有的是“绿色环保产品”,这些商家以挂满整个墙壁的认证证书来向消费者证明自己卖的绝对是“正版”品牌。

  “认证”究其原本意义,本应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又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然而,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认证面前,甚至连有的商家都搞不清楚什么认证有什么作用,这个认证和那个认证有什么区别,反而在记者的追问下,以“反正有认证肯定比没认证的质量好”的说法来取代,其说服力可想而知。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姓的生产厂商告诉记者,目前为了迎合消费者看好认证产品的心理,不少生产厂家为了得到“认证”走上了歪路。甚至本来没有相应认证的产品,几个同行一起哄也能生造出个“认证机构”来。还有不少咨询机构专门帮助企业做假文件以便申请含金量较高的“认证”,有的认证机构甚至公然出卖证书,几千元就可以买个“ISO”,各种低标准认证、假认证应运而生,一些未经正式注册的认证机构甚至自称能发“多国证书”。这些林林总总的认证证书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打开了渠道,成为他们可以炫耀的安全盔甲。

  婆家多、状况乱

  “认证”监管势在必行 

  2005年,总计20745张CCC证书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暂停、撤消和注销,涉及工厂7743家,其中暂停证书13484张,涉及工厂5738家;注销证书7201张,涉及工厂1984家;撤消证书60张,涉及工厂21家。然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此巨大的数字对于目前市场上有问题的“认证”来说,仍然仅仅是沧海一粟。因此,建立完善认证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合法的认证程序不是一蹴而就的,认证需要多道手续和严格把关。一个合法的“认证”在国家审批结束后,还要交由工商管理部门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看其是否真正具有认证的价值。2003年11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对认证认可活动进行规范,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认证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对于那些未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机构,认监委予以对这些机构暂停、撤销从业资格的处罚。而对于无权“认证”的认证机构如何确定,认监委透露:一是通过举报、投诉的渠道,从一个侧面掌握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机构名称及相关认证产品,及时对其进行监管、撤消,另一方面认监委利用自身的管理形式,分区域、分地方进行监管,通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量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调查,获取信息。

  认监委的工作人员同时表示,截至到2006年3月认证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没有违规认证行为的发生。但当记者询问“3·15”晚会中曝光的欧典地板事件,是否属于认监委监管范围时,认监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道,这反映了消费者的社会认知度问题,“3·15”不是认证标志,它是中国消费者协会许可优质产品或服务使用的标志,是中消协实施的一项公益性的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工作,并希望“消费者不要因此对认证产生误解”。

  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认证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两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该是对认证行业认证认证的时候了!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