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30
星期二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独家 -> 标准经纬
标准观察:手机病毒,你关注了吗?
时间:2010/6/21 17:55:08 作者:清 浏览次数:2263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反映,最近,手机病毒猖獗,引发不少市民恐慌。

    手机病毒,你经历过了吗?
    前不久,北京市的赵女士遇到了一件怪事儿:刚给手机充了300块钱话费,没过几天,手机却欠费停机了。随即,在调查自己的话费清单后,赵女士发现,手机之所以欠费,是因为短短几天时间内,曾向400多个陌生的手机号码发送多条彩信。“其实不是我发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的,而且我看那些彩信发的号码,都是我不认识的号码”,赵女士纳闷的说道。
    为何赵女士的手机,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向外发送彩信?据手机安全研究机构专业检测,原来是手机中了木马病毒。手机安全技术人员介绍:“她那个手机中了就是我们最新截获的一个彩信骷髅的最新变种,我们叫它‘短信海盗’”。据了解,“短信海盗”最近猖獗于手机网络,该病毒通过伪装成手机应用软件“系统中文语言包”诱骗用户下载安装。中了这种手机病毒之后,用户的手机会不停地自动发送彩信,消耗手机用户的资费。此外,收到该彩信的手机用户,受病毒的远程服务器操控,能够看到中毒手机的全部内容。
    随着手机上网人群的逐渐扩大,目前,该手机病毒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各种手机病毒和恶意软件已经超过1200多种,而专门窃取隐私的恶意程序、病毒就已经超过了100种。据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实验室专家介绍,除了存储卡拷贝、蓝牙、红外发送这样的非网络渠道,网络下载、彩信发送、电子邮件传送这些无线网络途径,已经成为手机病毒植入的主流渠道。消耗话费、窃取隐私、监听监控、股票“黑”控……,被病毒攻击之后的手机,已经成为一颗手雷,而绝大多数人对此还一无所知,面对手机病毒的攻击,更是毫无办法。由此看来,手机网络的安全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担忧。

    手机病毒,我们需要怎样防范?
    面对市场上销售火热的3G手机,编者不禁要问,手机网络如此现状,为何公众却毫不知情。据了解,目前,超过90%的手机用户对手机病毒及恶意软件的传播、危害还不十分了解,没有足够的手机安全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媒体关注与政府监管。面对3G新媒体手机的市场投放,一片叫好声的背后,大家忽视了手机病毒带来的潜在威胁。作为媒体,应该要让手机网络使用者清楚的明白,怎样才能让手机网络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随着手机终端的高智能化,手机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超微系统,让手机用户感受网络便捷服务的同时,国家标准频道建议,广大手机用户应像重视互联网安全一样,注重手机的防毒、杀毒以及安全的上网行为,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为手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尽量少登、不登手机上未经验证的不正当网站和非法网站,必要的警惕意识不能缺失。
    与此同时,作为政府,加强对手机网络服务的监管,加大对通信安全软件的研发以及加大法律打击力度。而在手机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服务商,移动通信企业的监管责任也愈加重大,只有对广大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有效保障,手机安全才会真正实现。

    最后,国家标准频道提醒:和电脑病毒相比,目前,手机病毒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现在不加大力度予以治理,任其发展,那么,不久的将来,当手机病毒超越电脑病毒之时,治理的难度和成本必定大幅增加。当公众的生活不再安心,何谈社会和谐?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