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5 月
3
星期五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动态 -> 会议通讯
第九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时间:2011/1/13 9:43:12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1141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报
  1月12日,第九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支树平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部际联席会议的重要作用。他说,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自建立以来,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总体原则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维护了统一管理。各成员单位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维护了国家整体形象。二是发挥了服务大局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运用认证认可手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国家工作大局。三是促进了认证认可事业的科学发展。从制度上解决了无序发展、监管不力等问题,全面推进了认证认可的法制、制度、基础和文化建设,提升了法制化、科学化、国际化水平,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他要求,要在围绕主题主线、服务国家大局方面发挥切实作用,要在宣传动员、推动应用方面发挥切实作用,要在政策协调、制度配套方面发挥切实作用。
  支树平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要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一是要增强紧密性,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进一步畅通渠道,提高频次;二是要增强协同性,及时密切协作;三是要增强代表性,使部际协作的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为工作推动力和社会影响力。
  孙大伟在讲话中说,2010年认证认可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围绕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拓宽工作领域;二是加大工作推动力度,保障认证认可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开展规范整顿活动,强化认证认可监管;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互认,服务外交外贸大局;五是优化认证实施规则,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六是加强科技标准工作,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十一五”期间,经过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认证认可工作在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公众利益、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5年来的实践证明,“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体制,是认证认可工作保持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各成员单位坚持大局为重和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相互尊重、友好协商的协作方式,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明年认证认可工作将以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安全认证”、“绿色认证”为主题,大力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的认证认可工作,完善认证认可制度,健全联合工作机制,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推进认证认可的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巩固认证认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孙大伟强调,2011年通过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这个平台,主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提升部际协作水平,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发展;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健全政府采信机制;完善认证认可制度,扩大应用领域;加快立法进程,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层次,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会上,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谢军就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起草情况及编制过程进行了说明。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铁道部、水利部的代表就2010年本单位开展认证认可工作情况进行了发言。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质检总局22个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