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5 月
20
星期一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生活 -> 饮食·标准 -> 养生食谱
荔枝好吃忌贪多 当心引发“荔枝病”
时间:2024/5/8 16:24:43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5 文章来源:重庆晨报
  立夏后,各种水果似乎排着队上市了:樱桃、枇杷、桑葚、杨梅……作为每年夏季最火热的水果品类之一,荔枝一直备受关注。最近,网传“荔枝吃多了会得‘荔枝病’”“过量食用荔枝后果很严重,甚至致死”……这让很多爱吃荔枝的人都慌了。那么,什么是荔枝病?哪些人容易“中招”?如何吃荔枝才最安全呢?
  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指某些人空腹进食大量鲜荔枝后,会产生突发性低血糖,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重者还可有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荔枝急性中毒,即“荔枝病”。
  “荔枝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轻重两型,轻型“荔枝病”的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若救治及时,大多轻症患者均能在短时间内缓解。若延误治疗,低血糖昏迷时间超过5小时,就会相继引起全身性代谢紊乱,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缺氧、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荔枝病”的发生虽然罕见,但也不容小觑。
  为什么会出现“荔枝病”
  专家表示,这是荔枝中果糖惹的祸。荔枝中的甜味是由大量果糖提供的,而果糖必须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如果短时间内进食大量荔枝,大量果糖就聚集在血管里面,从而出现转化酶供不应求的状态,不能及时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的情况。与此同时,果糖还会刺激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肝脏调低血糖浓度,导致血液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再加上大量摄入荔枝很容易有饱腹感,从而减少了其他食物摄入量,进一步减少葡萄糖供给,会引发低血糖症状。
  目前医学上并没有完全研究明白“荔枝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荔枝的致病原因。但通过对大量发病过程的总结来看,空腹情况下大量吃荔枝,是致病的关键因素。此外,“荔枝病”多发于儿童人群,儿童由于体内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灭活胰岛素的能力不足,因此就会更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状。
  出现症状,怎么急救
  如果吃多了荔枝,真的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在未发生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摄入糖果、蜂蜜、白砂糖、饼干等家中常见的食物来紧急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果葡萄糖浆调味的甜味饮料、牛奶、其他水果、冰淇淋、巧克力等的效果不佳,不建议用于急救。
  此外,如果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症状,比如抽搐、神志不清等,建议直接拨打急救电话送医,不要擅自喂食食物或者水,避免发生窒息。
  如何吃荔枝才安全
  虽然有“荔枝病”的存在,但我们也不用因噎废食而放弃荔枝这种美味的食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林莉提醒,这样吃可避免“荔枝病”发生:
  1.吃荔枝时不要空腹,最好在饭后半小时食用。
  2.吃前适当喝点盐水、凉茶或绿豆汤,或者把新鲜荔枝去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柜里冰后食用。
  3.荔枝虽好,但也不宜贪吃。我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每日水果摄入量200~400克,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要超过300克,儿童一次不要超过5枚。
  此外,林莉还列举了吃荔枝的宜、忌人群:
  √适合脾胃虚弱、寒性体质的人群吃。
  ×常心烦失眠、咽干口燥的人最好少吃。
  ×患有肝病、肾病、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及糖尿病的人应慎吃。
  ×妊娠期妇女、婴幼儿忌吃。
  如何挑选荔枝
  1.看表皮:如果表皮呈明显褐色,说明糖分已经丧失或变质了。
  2.看果柄和果皮交界处:如果此处出现虫孔,或者柄部已经发黑,则很有可能已经被虫子占据,不建议购买。
3.用手轻捏:表皮有弹性偏硬、比较水润的,就是新鲜的荔枝。
4.闻味道:新鲜荔枝会有一股清香味,闻上去有酸味或酒味的就不要买了。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