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5 月
18
星期六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WTO资讯 -> 国际贸易
美钢联再提对中国钢材出口设限
时间:2008/5/30 6:01:24 作者:徐虞利 浏览次数:1077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海关最新快报刚刚显示中国9月份钢材出口量继续保持增长,同比激增200%。13日,美国钢铁联盟(AISI)发布声明,称已向美国政府提交书面建议,希望对大量进口的中国钢材采取设限措施。国际间针对中国钢材出口的“声音”此起彼伏已使得业界发出对出口的担忧。

  美钢联再次强硬表态

  据悉,这是AISI今年第二次就钢铁贸易摩擦提出设限要求,AISI以前还几次就中国钢材反倾销提出过意见。AISI在声明中指责我国的出口补贴、汇率政策、生产力过剩、非市场行为,对当地的钢铁工业基础造成巨大冲击,并且违反了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根据AISI的统计,从2001年以来,美国钢铁行业已经丧失了100万个就业机会。而美国今年头3个月从中国进口的钢材数量,比去年同期猛增了近131%。

  AISI要求政府采取两项措施:其一,对我国的补贴行为采取符合WTO原则的举措;其二,继续认定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此外,AISI认为美国应该继续加强对中国钢材的出口保障措施,以便控制中国的“不正当出口”。仅仅根据WTO原则解决此问题,显然还不能满足AISI的愿望。该组织表示,鉴于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存在巨额贸易赤字,WTO应该修改其“边境适应性”的条款。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针对中国钢材出口的“摩擦”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美方的态度尤为强硬。有专家认为,由于程序上的限制,美国政府近期采取设限措施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我国刚刚调降了出口退税,美国政府也不可能视而不见。

  专家:应合理调控

  虽然中国今年一举成为钢材出口大国,但已有专家对此种“高热”的现象表示担忧。在15日结束的中国钢铁产业链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估计,中国2006年钢产量将会达到4.2亿吨,按照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在2007-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估计将超过5亿吨。我国钢产量继续扩大,应该进行合理调控。

  李连仲表示,目前,国内钢铁(主要是低端钢铁产品)供过于求的迹象已经出现,如果现在依靠出口来缓解国内尚不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继续扩大钢铁投资和产能,那么,当国内和国际市场(事实上国外钢铁市场新增需求也很有限)都不能再吸收中国过剩的产能时,中国钢铁工业需要面临的调整压力就会很大。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如果出口增长过快,将会引起进口国相关行业的警惕,潜伏引发贸易摩擦的因素,而且资源条件和环保约束不支持我国钢铁大量出口。

  钢厂自保钢坯出口征税

  目前业界盛传国家要加征钢坯出口关税。据了解,已有部分钢厂采取了自保措施,部分钢厂针对钢坯出口,要求买卖合约中载明,若于装船前,如有相关征税政策出台,则税率由买卖双方各负担一半。有市场消息称,钢坯出口关税税额可能并非先前传言的5%而是10%。业界人士表示,受此影响可能今后几个月,国内钢坯出口增长会比较明显。

  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钢铁产品进出口结构是出口加工程度较低、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低端产品,进口加工程度深、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相对较少的高端产品。李连仲也建议从能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减轻铁矿石进口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在保证钢铁供应一定自给率的前提下,我国应该鼓励低端钢铁产品的进口,减少或者减缓该类产品的出口,必要时可以征收钢铁出口关税。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