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由贸易体制逐渐取代配额贸易体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却遇到了来自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特保”“礼遇”。中国纺织品之所以屡屡遭遇贸易壁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ATC一体化进程滞后,有些国家恶意阻挠中国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增长较快,中国经验不足、制度不完善,中国纺织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当等多种原因。
在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中国纺织品正在遭遇与自由贸易体制背道而驰的不公正的贸易限制,其影响是严重而深远的。这不仅动摇了一些人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纺织品企业的正常生产与发展,使多年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产业的发展遭遇考验与困难。这不仅阻碍了中国外贸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国内在纺织业直接从业的1900多万人以及间接在该行业从业的1亿多人的就业与生计问题。
我们不禁发问:中国纺织品如何才能突出重围?
充分利用WTO机制,积极展开解决贸易争端的国际谈判与磋商
中国政府要充分利用WTO机制,即充分利用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充分利用赋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于不公正的贸易待遇,应加强国际交流与磋商,充分利用舆论和道义上的优势,组织反贸易保护主义同盟军,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这就要求要学习、研究并使用WTO规则,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对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和政策规定的变化,以提高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加强国际贸易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纺织品认证体系
多年来,我国许多出口商品一直在争取破人家的“壁”,纺织品尤甚,而进口商品却少有“壁”碰。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的相关立法和认证制度不健全,所以中国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立法方面,要在WTO框架下加强反倾销的立法工作;在认证方面,既要引入和实施国际通用标准,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认证工作;又要着手制定中国本土的有关认证体系,这既是把好“内关”,提升我国纺织品的破“壁”能力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利用贸易措施武器反击贸易措施的有效工具。
加强进出口纺织品检测工作,发挥检验检疫机构的积极作用
纺织品的进出口要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相关项目检测。检验检疫部门比较熟悉国内外有关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检测技术和实验设备,所以该部门在帮助纺织品企业规避贸易措施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内外纺织品技术法规,提供政策法规信息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检验检疫人员深入企业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中国纺织品优化升级。二是强化对进口国要求的纺织品测试对象的检测,如游离甲醛含量、可溶性金属残留量、多氯联苯、杀虫剂残留量、禁用染料等有毒有害物质,这既可以为纺织品出口提供放行依据,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为出口企业了解自身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依据,明确其努力方向。检验检疫机构不仅要对出口纺织品进行检测,而且要依据中国的相关规定,加强进口纺织品的相关检验力度,为中国产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纺织品出口优化升级
中国是一个纺织品贸易大国,但作为主要出口产业之一的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很低。据估算,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中国政府借纺织品遭遇贸易措施的重重围困之机,加快调整纺织品与服装产业的结构,出台积极政策引导企业出口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化,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注重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出口纺织品的动态监控,完善预警体系
政府应做好出口纺织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动态监控工作,及时通报纺织品出口以及国外进口的相关信息,完善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与出口,尽可能地规避贸易摩擦。
面对纷繁复杂的贸易技术措施,中国纺织品企业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贸易措施的积极作用,变压力为动力,积极练好“内功”,树立品牌意识,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公关,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积极申请相关的认证,从而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