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主流电影的类型策略与东方意蕴
时间:2022/11/16 15:12:17 作者:张斌宁 徐静娜 浏览次数:1315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万里归途》通过糅合战争、动作元素营造视觉奇观,强化叙事节奏,使中国外交官万里撤侨的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平凡英雄》将社会各界合力救治新疆7岁断臂小男孩的真实事件搬上大银幕,借鉴公路片的手法将这场跨越8小时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过程展现得惊心动魄;《钢铁意志》则将谍战、爱情类型的创作意识融入对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工人阶级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讲述中,使影片热血又深情……近日热映的主流电影皆以自觉的类型意识和独特的东方意蕴书写中国故事,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类型意识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类型生产是重要的电影创作规律。既定类型框架总是包含着一套在外观上有辨别度的形式风格,使某种叙事惯例精准地对应受众诉求,达到可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战争片强调英雄主义,公路片聚焦心灵探寻过程,歌舞片营造欢快愉悦氛围,动作片表现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借助多样的类型惯例、成熟的视听表达,类型创作可以帮助制作主体建构立体的媒介印象,从而将制片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身的优秀文化和其他文明进行深度交流对话。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叙事理念、气质意蕴嫁接于动态迁移的类型框架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是当下中国电影亟须实践的命题。
源自戏剧的影响,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出了一种“社会伦理片”模式,即在价值判断上以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改良思想和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为取向,在技巧运用上以传统文艺叙事的传奇方法和平俗晓畅为依据的中国电影叙事规则和抒情模式,并由之形成了带着深厚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电影美学表达体系。譬如脍炙人口的《马路天使》《万家灯火》等,都曾以独特的文化气质享誉国际。之后,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深和电影走出去的需要,为了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展开交流,中国电影人意识到要借助类型的力量来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价值。因为类型结构不但能让文化传播发挥事半功倍之效,对类型框架的合理改写还可以激发中国传统叙事和美学气韵的巨大潜能,令主流电影创作既有文化深度又具商业意识。《云水谣》就是较早利用爱情类型诠释家国情怀的案例。影片用三幕剧式结构再现哀婉悱恻的爱情,一边紧扣类型惯例,强化戏剧张力,一边遥相呼应中国电影对传奇情感的摹写传统。正在热映的《钢铁意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刻画新中国钢铁工人立志恢复钢铁生产的钢铁意志,另一方面又描写了赵铁池和孙雪飞的真挚情感。全片没有一个“爱”字,浓浓的情感却始终在他们之间流淌,雄浑豪放与婉约含蓄碰撞出别样的美学风格。这样的实践,走出了中国电影借力类型元素表达主流价值、助力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一步。
类型生产整合优秀文化资源
随着影像科技的助推和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更多创作借力类型杂糅和拼贴手法回望革命历史,关注社会现实,讴歌时代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有益实践,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用类型思维整合优秀文化资源的积极尝试。一批形态各异但殊途同归的主流电影,成就了中国电影基于电影本体规律的创作转型。
《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将战争故事的讲述与动作类型、狙击类型融于一体,拓宽了抗美援朝题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我和我的”系列三部曲将严肃宏阔的命题嫁接到喜剧、科幻、悬疑等类型上,使观众在获得多重观赏体验的同时,感受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攀登者》《紧急救援》通过展现人与自然力量的悬殊对比,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念坚守做了惊心动魄的视觉诠释,超越了传统冒险片、灾难片中角色单向度的自我反思,将作品的精神底蕴拓展至广袤的家国层面;还有《燃野少年的天空》,用青春片的外壳,把成长主题和歌舞场面巧妙串联起来,生动描摹出少年们奋进拼搏的精神面貌。在类型思维的主导下,这些主流电影借助艺术手法、制作手段的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找到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不仅在中国市场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还获得了海外受众的追捧。
类型融合激活主流价值表达
中国电影人通过类型融合手段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塑造丰满立体的中国人物,在国际电影市场获得了高人气和好口碑。接下来,如何将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中那种具有标识性的韵味气质更好地融入类型规范,在主流电影创作中催生出更加丰盈的诗意品质,则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种韵味气质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向度,是独属于东方的审美积淀。大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小到家长里短和邻里关系的照应沟通,饱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回想《城南旧事》的结尾,小英子坐着马车渐行渐远,前景处秋景萧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绵绵入耳。那一瞬间,我们心中留下多少惆怅,多少不舍。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情感表达,它在技术上呈现为不疾不徐的运镜风格,在文化上则表现为深情饱满的时代情感和丰盈细腻的民族品格。令人欣喜的是,在近年来主流电影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意蕴气质的绵延传承。比如,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云霄之上》在战争类型片的框架下进行诗意化表达。当最后一幕款款浮现,战士的逆光形象丰碑一般在移动旋转的镜头中螺旋上升,被消色处理的血雨缓缓飘落,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价值。还有《守岛人》里王继才去世后,妻子王仕花继续守岛。当她再次在开山岛挥舞国旗,转身仿佛看到丈夫对自己微笑:“花,你挥旗的样子比我好看。”紧接着,镜头摇远。创作者调动光影元素,在构图上大开大阖,精雕细刻,将现代感十足的画面与氤氲朦胧的东方意境熔于一炉,使类型叙事与文艺气质和谐共生,将观众对主流电影的审美体验拓宽到了一种更高的心理维度。
应该说,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类型融合,为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在视听语言和影像风格上找到了一种新途径,为我们隐约婉转的抽象情感找到了一种在美学上足以自洽的形式感,为诗写主流电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外观上,是有棱有角的当代类型电影;骨子里,是醇厚隽永的东方意蕴。在借力类型融合、诗写主流电影、挖掘东方韵味的征途上,我们已经走出了扎实的一步。类型融合作为一种策略,仍然需要中国电影人的持续研究和挖掘。
(作者:张斌宁,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徐静娜,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类型意识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类型生产是重要的电影创作规律。既定类型框架总是包含着一套在外观上有辨别度的形式风格,使某种叙事惯例精准地对应受众诉求,达到可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战争片强调英雄主义,公路片聚焦心灵探寻过程,歌舞片营造欢快愉悦氛围,动作片表现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借助多样的类型惯例、成熟的视听表达,类型创作可以帮助制作主体建构立体的媒介印象,从而将制片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身的优秀文化和其他文明进行深度交流对话。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叙事理念、气质意蕴嫁接于动态迁移的类型框架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是当下中国电影亟须实践的命题。
源自戏剧的影响,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出了一种“社会伦理片”模式,即在价值判断上以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改良思想和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为取向,在技巧运用上以传统文艺叙事的传奇方法和平俗晓畅为依据的中国电影叙事规则和抒情模式,并由之形成了带着深厚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电影美学表达体系。譬如脍炙人口的《马路天使》《万家灯火》等,都曾以独特的文化气质享誉国际。之后,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深和电影走出去的需要,为了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展开交流,中国电影人意识到要借助类型的力量来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价值。因为类型结构不但能让文化传播发挥事半功倍之效,对类型框架的合理改写还可以激发中国传统叙事和美学气韵的巨大潜能,令主流电影创作既有文化深度又具商业意识。《云水谣》就是较早利用爱情类型诠释家国情怀的案例。影片用三幕剧式结构再现哀婉悱恻的爱情,一边紧扣类型惯例,强化戏剧张力,一边遥相呼应中国电影对传奇情感的摹写传统。正在热映的《钢铁意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刻画新中国钢铁工人立志恢复钢铁生产的钢铁意志,另一方面又描写了赵铁池和孙雪飞的真挚情感。全片没有一个“爱”字,浓浓的情感却始终在他们之间流淌,雄浑豪放与婉约含蓄碰撞出别样的美学风格。这样的实践,走出了中国电影借力类型元素表达主流价值、助力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一步。
类型生产整合优秀文化资源
随着影像科技的助推和电影工业水平的提升,更多创作借力类型杂糅和拼贴手法回望革命历史,关注社会现实,讴歌时代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有益实践,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用类型思维整合优秀文化资源的积极尝试。一批形态各异但殊途同归的主流电影,成就了中国电影基于电影本体规律的创作转型。
《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将战争故事的讲述与动作类型、狙击类型融于一体,拓宽了抗美援朝题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我和我的”系列三部曲将严肃宏阔的命题嫁接到喜剧、科幻、悬疑等类型上,使观众在获得多重观赏体验的同时,感受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攀登者》《紧急救援》通过展现人与自然力量的悬殊对比,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念坚守做了惊心动魄的视觉诠释,超越了传统冒险片、灾难片中角色单向度的自我反思,将作品的精神底蕴拓展至广袤的家国层面;还有《燃野少年的天空》,用青春片的外壳,把成长主题和歌舞场面巧妙串联起来,生动描摹出少年们奋进拼搏的精神面貌。在类型思维的主导下,这些主流电影借助艺术手法、制作手段的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找到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不仅在中国市场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还获得了海外受众的追捧。
类型融合激活主流价值表达
中国电影人通过类型融合手段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塑造丰满立体的中国人物,在国际电影市场获得了高人气和好口碑。接下来,如何将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中那种具有标识性的韵味气质更好地融入类型规范,在主流电影创作中催生出更加丰盈的诗意品质,则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种韵味气质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向度,是独属于东方的审美积淀。大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小到家长里短和邻里关系的照应沟通,饱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回想《城南旧事》的结尾,小英子坐着马车渐行渐远,前景处秋景萧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绵绵入耳。那一瞬间,我们心中留下多少惆怅,多少不舍。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情感表达,它在技术上呈现为不疾不徐的运镜风格,在文化上则表现为深情饱满的时代情感和丰盈细腻的民族品格。令人欣喜的是,在近年来主流电影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意蕴气质的绵延传承。比如,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云霄之上》在战争类型片的框架下进行诗意化表达。当最后一幕款款浮现,战士的逆光形象丰碑一般在移动旋转的镜头中螺旋上升,被消色处理的血雨缓缓飘落,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价值。还有《守岛人》里王继才去世后,妻子王仕花继续守岛。当她再次在开山岛挥舞国旗,转身仿佛看到丈夫对自己微笑:“花,你挥旗的样子比我好看。”紧接着,镜头摇远。创作者调动光影元素,在构图上大开大阖,精雕细刻,将现代感十足的画面与氤氲朦胧的东方意境熔于一炉,使类型叙事与文艺气质和谐共生,将观众对主流电影的审美体验拓宽到了一种更高的心理维度。
应该说,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类型融合,为中国式的情感表达在视听语言和影像风格上找到了一种新途径,为我们隐约婉转的抽象情感找到了一种在美学上足以自洽的形式感,为诗写主流电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外观上,是有棱有角的当代类型电影;骨子里,是醇厚隽永的东方意蕴。在借力类型融合、诗写主流电影、挖掘东方韵味的征途上,我们已经走出了扎实的一步。类型融合作为一种策略,仍然需要中国电影人的持续研究和挖掘。
(作者:张斌宁,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徐静娜,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