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经过近一个月的征求意见之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离正式出台更近了一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研究并起草的《标准》,被看成是我国风电行业抑制产能过剩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新风向标。与以往不同的是,除有一些行业准入的硬性指标外,对于质量的要求也被写入了《标准》,意味着我国风电行业经过“量”的积累后,正开始进入“质”的飞跃期。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标准》征求意见稿,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具有认定资质的机构认证。企业应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对于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关键零部件如轮毂、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控制系统、变桨系统、塔架、制动系统等,企业应建立采购零部件、外协件及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风电机组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应满足《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对风电机组的性能要求、应建立完整的产品配套供应链和售后服务体系,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另外,《标准》还提出了很多量化的指标,如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等。
“这个准入门槛还是挺高的,肯定会对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风能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目前我国风电整机现状来看,能够达到《标准》的整机制造厂商不超过10家。
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控部部长赵松也表示,标准设定的门槛不低,相应的中小企业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个类似于鸡与蛋的关系,对于先前进入者来说,可能影响会小点,但对于后来者,就不一样了,设定了门槛,后面的鸡再想进来下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先前已经下了的蛋,自然也要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公司也正在研究《标准》正式出台后可能对企业自身产生的冲击。”赵松说。
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中国风能协会鉴衡认证中心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对于《标准》的一些具体量化指标,行业内外意见并不完全统一,但对于《标准》的出台和有关质量的要求,大家却都表示同意。因为从质量的角度看,《标准》的出台相当于是一种政策引导。他认为,目前《标准》对于质量的要求其实还可以更加细化和具体一些,这样更利于我国风电设备质量的提升。
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统计,2009年,仅金风、华锐和东汽3家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就达到82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9%,排名前10位的企业占到总装机容量的85%。大多数风电机组生产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市场占有率较低。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目前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专家预测,今后每年风电装机需求为1300万~1500万千瓦,产能过剩的趋势较为明显。
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趋势,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偏重建设整机制造能力,而质量稳定性、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远远不足。因此《标准》主要针对风电机组(整机)的制造。
在2005年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风电制造商,且规模小、技术落后,风电场建设主要依赖进口。但在“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争相上马风电项目,中国成为国际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应该说,我国风电设备产业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下一步的重点是做强,这一方面需要质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品牌建设。”中国风能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我国风电设备质量提升的风向标,《标准》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技术进步。专家表示,引导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加快产品技术升级,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实现我国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