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热烈祝贺: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高端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地图首发式于4月15日(校庆日)隆重举行!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4 月
25
星期四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独家 -> 标准经纬
标准关注:食品“外衣”一样有毒
时间:2010/5/28 23:16:14 作者:清 浏览次数:3322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当市民眼睛盯住三聚氰胺等食品里含有的各种各样不安全物质的消息时,很少有人将目光投注在食品的“外衣”上,而有些食品包装袋材料中有不少含有害物质,特别是这些食品包装袋经过微波炉等加热时危害更大。

 

标准:食品“外衣”,你注意到了么?

“需要加热吗?”便利店收银员一如既往笑脸相迎。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立立看了看手中饭团的包装袋,对收银员摇了摇头。从前,他只注意饭团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米饭里包的是什么馅,今天,他想看的是花花绿绿的包装袋上是否有“可加热”的字样。对此,国家对食品用保鲜膜的强制性标准规定:从2009121日起,保鲜膜包装上必须有相应警示语,如“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等。

不知使用微波炉加热食品的你,注意到了么?据《洛杉矶时报》2008年报道,在98%的美国成年人和100%的美国新生儿血液抽查样本中,检测到了PFOA(全氟辛酸铵)的存在。这种化学物质用来避免食品黏着到包装袋上,在包装袋经微波炉加热的过程中会迁移到食品里,因其难以被分解,又在人体内积累下来。美国人喜欢微波炉热爆米花,没人料到会把包装材料吃到了血液里。

PFOA一样存在是否“有毒”争议的,还有双酚A,几乎所有食品和饮料罐的内壁表层均使用到含有双酚A的环氧树脂,这种物质可能导致乳腺、前列腺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2008年底,加拿大成为首个将其列为有毒物质的国家。此前,这种物质在食品包装中已经使用了50多年,却一直被人忽视。

 

标准:“黑心”包装,毒害就在眼前   

采用“食品级原料”制造而成的包装,在避免食品被外界环境污染的时候,却和食品发生着“最亲密的接触”。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这样的接触并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加热、重复长久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造的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情况下,将会引发包装材料的“非法迁徙”。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认为,当食品接触物质累加迁移量大于0.5ppb(10亿分之0.5每单位),就应进行遗传毒性实验,因为即便是致癌物质的低迁移量,也对健康有害。

对此,我国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三等: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工业级的材料,甚至是绝对禁止使用的废旧塑料来生产食品包装。2008年对塑料包装袋进行的全国性抽检结果显示,其总体合格率仅为50%~60%

真的如此可怕么?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加工者先从回收来的塑料瓶中挑选出外形、质地较为完整的,然后将剩余的瓶粉碎、熔化,重新按模型注塑,生产中再加入抗老化、着色剂等多种化学物质。甚至有的加工者,根本不会区分废旧塑料的来源,甚至农药、化学制剂、医学及化学品的包装,也会回收并用来加工新的包装产品。这违法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以制作奶瓶为例,食品级的原料塑料每吨3~5万元,而工业级的是每吨0.8~1.2万元,如果用废旧塑料,每吨则只需要0.4~0.6万元。在监管乏力的空隙中,危险不期而至。

 

标准:包装标识,你了解不?

在此,国家标准频道提醒:消费者在罐装食品选购时,请注意塑料瓶底部三角形标识里的数字,因为每个数字都代表一种塑料材质,不同材质,不同性能,安全使用条件也有所不同。

1代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一般用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耐热70,只适合装常温饮品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时易变形,长时间重复使用可能会释放出;

2代表HDPE(高密度聚乙烯):用于清洁用品、沐浴产品。这些容器通常不易被清洗干净,易变成细菌温床,尽量不要长期使用;

3代表PVC(聚氯乙烯):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这种材质遇高温时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千万不要用这种瓶子盛热水;

4代表LDPE(低密度聚乙烯):用于保鲜膜、塑料膜等。耐热性不强,遇到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因此,将食物放入微波炉钱,先取下保鲜膜;

5代表PP(聚丙烯):用于微波炉餐盒,可以放进微波炉加热;

6代表PS(聚苯乙烯):用于碗装泡面盒、快餐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不能装强酸、强碱性物质;

7代表PC(其他类):用于水壶、水杯、奶瓶,使用时勿加热,尽量不要把这种瓶子放在阳光下。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