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English
      “健康中国与食品安全——创新标准体系座谈会”在西安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成功召开!        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最新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中外标准数据库》即将上线!      中国行业标准题录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综合资料索引数据库即将上线!
2024 年 11 月
23
星期六
   
  
  
·多语言频道即将开通!
当前位置:首页 - > 标准独家 -> 标准经纬
新标准:上班耗时 = 城市发展水平?
时间:2010/6/8 10:48:07 作者:清 浏览次数:2822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据新华网7日消息,《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首次发布。其中,据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的排名表数据显示。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

    总体上看,上班耗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抵相当。经济总量大的,上班耗时多;经济相对落后的,上班耗时少。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上班耗时,已经成为城市发达与否的衡量标准:城市发展了,城市规模相对较大,交通当然就拥堵,上班耗时就多一些。

    对此,国家标准频道认为,随着标准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新标准的出现,更能反映公众真实的社会生活。

    针对此次上班耗时标准,编者认为,追根究底,除了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多的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社会资源管理差异等深层次根源。

    首先,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多,如北京的机动车有400多万辆,广州机动车有200多万辆等。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体现在公众收入及消费水平上。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东部发达城市,较多的机动车辆,在城市有限的机动车道上通行,交通拥堵的概率较频繁,当然上班耗时较长。

    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施政管理水平必然较高。以香港为例,香港的经济总量与上海不相上下,但香港的交通却比上海畅通。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因为香港的交通管制比内地科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的机动车拥有量始终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香港是如何控制机动车发展的呢?当然是差额较大的税收管理。首先是香港对进口车辆实行首次登记税,税率高达100-150%。还有根据车型、汽缸容量不同收取的车辆牌照费、数额巨大的停车费。在强有力的经济杠杆调节下,绝大部分市民选择公交出行。在此基础上,依靠坚实的城市财力,香港又投入巨资进行公共交通建设,由火车、地下铁路、轻便铁路、电车、巴士、公共小型巴士、的士和渡轮组成的公交系统十分完善发达,公交出行方式占总出行人次的比例占到了89%,这是内地许多城市不敢想象的。

    此外,中国城市上班耗时全球第一,高房价功不可没。据英国雷格斯咨询公司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除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房价太贵之责,难辞其咎。

    其实,道路很简单:居住地离工作地远,路就容易堵。为什么很多人的居住地,离工作地太远呢?最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经营理念。经济发达的城市,庞大的汽车消费可以缓解上班耗时难题,至于那些欠发达的城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将寸土寸金的繁华区,进行商业开发,而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在城市偏远的地方,以求降低成本。在工作近的地方,买不起房子,而能买的起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又大多数为工薪阶层。庞大的基数,上班耗时统计自然巨大。所以,有人说,城市越建越大,路越修越多,但这也意味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会越来越偏远,最后城市越来越拥堵成为了必然。

    因此,国家标准频道认为:要减少城市拥堵,减少公众上班耗时,不仅仅要加大城市道路和公交建设,更重要的是,缩小地区贫富差距,要让公众买的起房、买的起车。同时,在工作聚集地,多规划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只有人们上班的地方,离家的距离更近一些,包括上班耗时在内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了,那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自然就提升了。



  国家标准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文章注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的,版权均属于国家标准频道(本网站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与本网站签署相关授权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家标准频道”。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 “来源:XXX(非国家标准频道)”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service@chinagb.org